大河网讯 “中不中?”“中!”一句简短有力的河南方言,道出的是河南人的豪爽与干脆,更是中原文化“求中、守中”精神的生动写照。
上古时期,河南因地处“天下之中”成为华夏文明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核心,“中国”一词亦由此而来。历经岁月沉淀,“中”早已超越方言的范畴,演变为河南文化的独特标识,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。
从汉魏故城的夯土城墙,到龙门石窟的庄严佛像,流淌千年的黄河水,正将“中”的文化基因悄然镌刻在河洛大地的每一寸土地。9月20日,“何以中国·黄河安澜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、龙门石窟,解锁千年历史中的“大河密码”。
媒体采风团在龙门石窟。
触摸黄河文明的“中”之魂
“看,这条笔直的中轴线!”循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尚豆豆的声音望去,博物馆主体建筑整体形态设计承袭汉魏都城建中立极、持中守正之制,取汉魏传统高台建筑规制,筑草阶高台,高台之上宫墙环绕中心大殿,整体鸟瞰似一座微缩版汉魏都城。
汉魏洛阳故城遗址。
东侧临汉魏洛阳故城遗址,西侧与千年古刹白马寺相望,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地块南北长600米、东西宽260米,面积约220亩,主体建筑坐北朝南,总建筑面积29353平方米。博物馆总体布局规划拓印汉魏千年都城形制,由南门入口,汉阙广场、候车廊、拱桥、主体建筑依次连接形成了博物馆南北礼仪轴线,是洛阳五大都城博物馆之一。
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外景。
据尚豆豆介绍,博物馆以“大都惟中”为展陈核心,阐释周公通过“土圭测影”确立洛阳为“天下之中”,汉魏宫城“建中立极”的中轴线布局(如阊阖门至太极殿的南北轴线)。
“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位于河洛盆地,河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天地之‘中’,古人深信‘王者必居天下之中’,黄河冲积出的中原沃土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,正是他们心中的‘天地之心’。”尚豆豆介绍,“建中立极”都城规制,像一粒文明的种子,在黄河流域生根发芽,也最终长成后世都城规划的参天大树。
从都城的“中”到文明的“融”,这座今夏新开的博物馆,不仅是历史的陈列室,更是黄河文化的“解码器”。站在博物馆,黄河虽隐于地平线外,但其孕育的文明力量却藏在眼前的一砖一瓦、一俑一字间。
走进8200平方米的展厅,1300余件(套)文物自带故事。陶俑阵列中,胡人商贩与汉服仕女并肩而立,诉说着黄河文明的开放包容。破碎的瓦当残片上,“千秋万岁”的篆字历经岁月摩挲,仍带着当年都城的磅礴气象。
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内景。
“每一件展品都是黄河文明的‘活化石’。”尚豆豆指向展柜讲述,“例如元氏墓志的魏碑汉字与汉化陶俑服饰对比,揭示了鲜卑族融入黄河文明的历程,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、易汉服、通婚姻等都在文物中具象化,生动体现民族大融合。”
博物馆里的陶俑。
热闹的还有研学。“同学们,猜猜这些佛像为什么表情不一样?”当研学导师的声音响起,小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。在这里,孩子们亲手感受拓印,在动手实践中触摸黄河文明的韧性。“开馆几个月来,已经有不少学校来对接研学项目。孩子们眼睛里的光,就是对黄河文化最好的传承。”尚豆豆笑着说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里,游客还可以通过二层观景平台西望白马寺、东眺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及永宁寺等遗址,在与历史空间的对话中增强历史自觉、坚定文化自信。
媒体采风团在采访。
感受石窟文明上的“中”之韵
初秋,漫步洛阳,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必须打卡的景点。在伊河两岸的峭壁之上,历经千余年岁月洗礼,2345个窟龛星罗棋布,近11万尊造像依然神态各异、栩栩如生。
“洛阳四野,山水之胜,龙门首焉。”龙门石窟之美,美在时空的叠合。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,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北宋等朝代,前后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,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。
这里与黄河又有哪些渊源?龙门石窟研究院讲解员江辉洁指出,黄河流经的河洛地区是黄河文明的核心腹地之一,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即“河洛之间”,指黄河与洛水交汇的洛阳盆地,以洛阳为中心。开窟造像于龙门,正是河洛文化“天人合一”理念在空间上的具体实践。
龙门石窟。
龙门石窟是伴随孝文帝迁都而开始营建的,作为鲜卑族的孝文帝,来到中原黄河流域,希望与当地人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,便实行了一系列改汉姓、穿汉服、说汉话的政策。
江辉洁介绍,比如,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宾阳中洞,堪称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。洞窟内佛像呈现的“褒衣博带”“秀骨清像”艺术风格,就暗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史。
“这种风格就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直接体现。”江辉洁谈及,佛像身披中原士大夫的宽袍大袖,面容清癯俊逸,既保留了古印度佛教造像的神韵,又融入了北方草原民族的雄浑气质与中原汉文化的儒雅风范,生动展现了当时不同文明间的深度对话与创新。“每一尊造像的衣褶纹理、每一处雕刻的线条走向,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。”江辉洁感慨道。
龙门石窟。
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、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,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“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”,于2000年11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。
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,龙门石窟正以科技为笔书写新的叙事。2021年,奉先寺修缮工程成为焦点。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高校,运用探地雷达探测、红外成像技术、3D扫描测绘数字化技术等,对洞窟含水率、风化程度进行全面“体检”,为石刻定制“健康手册”。
修复过程中,科研人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、银元素,并在多处佛像表面发现彩绘颜料残留,为研究古代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线索。除了本体修复,龙门石窟还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持续探索,包括为龙门石窟建“数字档案”等。
从汉魏故城的“建中立极”到龙门石窟的“天人合一”,两处遗产如黄河岸边的文明坐标,不仅镌刻着“天下之中”的千年规制与民族融合的壮阔史诗,更在现代科技与研学实践中焕发新生。作为黄河文化的“活密码”,既让我们读懂了大河滋养下的文明根脉,也指引着这条文化长河继续奔涌向前,向世界诉说“何以中国”的深沉答案。(刘高雅/文 魏凯/视频)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