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一位64岁的老人,眼睛不太好使,看东西总是模糊。儿女们看着不放心,就陪他去了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。本来这类手术早就变成了常规项目,操作娴熟、恢复快,一般都没啥大问题。可是这一次出事了。术后仅仅4个小时,这位老人就突然去世了。
家属懵了,医生也很懵,最后才发现,问题出在术前一个小小的细节——没人注意到他有“前房角狭窄”的高风险。也就是说,这场看似普通的手术,忽视了一个关键点,直接酿成了悲剧。
“前房角”这个词听着生僻,其实它就在眼睛里边,是控制眼压的重要结构。前房角狭窄的人,眼压本来就比较敏感,稍有刺激就容易升高。一旦眼压飙升过快,可能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,严重的就会出现眼痛、视力骤降,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。
展开剩余86%医生们都有这样的共识:白内障手术虽然常见,但对一些特定人群要格外小心,尤其是那些前房角本身就比较窄的中老年人。
很多人以为,眼科手术不外乎就是处理一下晶状体,换个人工晶体,搞得干干净净,看得清清楚楚。但眼睛这个小器官复杂得很,一旦某一环节处理不当,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。
就像这位老人,在手术过程中,医生可能因为经验太多,忽略了术前眼部结构的全面评估,尤其是前房角的宽度和是否有粘连或房水引流不畅的风险。这个地方一旦没看好,手术刺激可能迅速诱发眼压升高,进而牵扯到全身反应,老年人身体本身就比较脆弱,很容易就出大事。
前房角这个结构,说白了就是角膜和虹膜之间形成的夹角,是房水排出眼内的重要通道。狭窄的前房角就像堵塞的水管,稍微再受点外界刺激,比如手术创伤或者药物反应,就可能堵得更厉害。
房水排不出去,眼压就会迅速升高,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处理,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。高眼压不仅伤眼,还可能刺激自主神经系统,引起心率不齐、血压飙升等反应。老年人心脑血管原本就不稳定,这种连锁反应就是致命的诱因。
根据国家眼科流行病学调查数据,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,大约有7.5%的人存在前房角狭窄的情况,而在70岁以上人群中,这个比例可能接近15%。更要命的是,很多人自己根本不知道有这个问题。
前房角狭窄通常是没有症状的,只有在高强度光线刺激、情绪激动、服药不当或者像白内障手术这样有干扰因素的场合,才会暴露出来。一旦诱发青光眼发作,短时间内对视神经的破坏是不可逆的,更严重的就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等急性反应。
其实,不光是白内障手术,这种对前房角狭窄敏感的眼睛,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需要特别小心。比如随便滴个散瞳药、去按摩眼周、甚至是长时间低头玩手机,都可能诱发眼压波动。
如果家里有老人觉得眼胀、恶心、头痛,别以为就是感冒或者颈椎问题,有可能是眼压上去了,得赶紧去医院做个眼压和前房角检查。
医生在给老年人做白内障手术前,理应做详细的眼部检查,包括前房深度、房角宽度、是否有虹膜周边粘连、晶体厚度等。一些仪器,如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、超声生物显微镜等,完全可以帮助医生识别高危人群。
如果术前发现前房角狭窄,有经验的医生会提前开些降眼压的药物,有时甚至会建议先进行激光虹膜周切术,预防术后眼压快速升高。可见,这不是技术的问题,而是重视程度的问题。
这件事也暴露出一个长期存在的盲区:患者对眼科问题普遍重视不够,医生有时也过于依赖流程化操作,忽略了个体差异。在手术室里,医生的每一步都像走钢丝,经验可以帮助他更快判断,但也容易让他掉以轻心。
尤其是中老年人,身体机能下降,术前检查更要细致,哪怕是多花几分钟,查一下前房角,也比术后抢救要强得多。
对老年人来说,眼睛模糊的背后可能不只是白内障那么简单。前房角狭窄的人,不仅做白内障手术有风险,平时也容易因高眼压导致视神经慢性损伤,最终视野变窄甚至失明。
所以即使不做手术,有这个问题的人也应该定期测眼压,保持房水循环通畅。有些人自己滴一些网购来的眼药水,以为能缓解眼胀,其实可能适得其反,激发更大的眼压波动。
也不是说白内障手术有多危险,而是提醒大家,不要把它当成“洗个澡”那么简单。手术是有风险的,即便再常规,也要术前把所有可能影响结局的因素都考虑进去。医院的流程再成熟,也无法取代医生的谨慎和全面评估。尤其是在眼科这类高度精细的科室,一个小小的忽视,就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眼睛是感知世界的重要通道,也是全身状态的“晴雨表”。特别是在年龄增长以后,身体的每一项功能都在悄悄退化,很多隐藏的风险都在等待“引爆点”。一次手术、一种药物、一个操作,都可能成为导火索。
作为患者或者家属,也需要提高对这些医学知识的敏感度,不能一味依赖医生,更要自己了解哪些检查是必须做的,哪些指标代表着高风险。
不能说医生全无责任,也不能指责患者无知。这个社会的信息差还太大,医疗知识的普及还远远不够。多数人只知道白内障能做手术,却不知道术前评估有多重要。医生每天面对的患者太多,难免疲于奔命,流程标准化在带来效率的同时,也模糊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。
这件事情的背后,不是技术的问题,也不是偶然的意外,而是一个简单但致命的忽略。白内障手术本身并不危险,危险的是术前忽视了前房角狭窄的风险。
而这个问题,并不难发现,只要检查到位、评估全面,大部分风险是完全可以规避的。眼睛虽小,关系却不小,凡事都要看清楚再动手,才是对生命真正的负责。
参考文献:
[1]陈蔚.前房角狭窄相关因素分析[J].中华眼科杂志,2022,58(6):421-426.
[2]王强,张敏.白内障术前眼部结构评估在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[J].临床眼科杂志,2023,31(4):289-293.
[3]李静,刘志宏.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危因素探讨[J].眼科新进展,2024,44(2):95-99.
[4]周建国,朱琳.眼压波动与青光眼进展关系研究[J].中华实验眼科杂志,2023,41(5):372-376.
[5]宋丽丽.前房角狭窄老年患者眼部手术管理策略[J].中国实用眼科杂志,2024,42(1):15-19.
参考文献:
[1]陈蔚.前房角狭窄相关因素分析[J].中华眼科杂志,2022,58(6):421-426.
[2]王强,张敏.白内障术前眼部结构评估在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[J].临床眼科杂志,2023,31(4):289-293.
[3]李静,刘志宏.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危因素探讨[J].眼科新进展,2024,44(2):95-99.
[4]周建国,朱琳.眼压波动与青光眼进展关系研究[J].中华实验眼科杂志,2023,41(5):372-376.
[5]宋丽丽.前房角狭窄老年患者眼部手术管理策略[J].中国实用眼科杂志,2024,42(1):15-19.
发布于:江苏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